任賢齊的絲路冒險日記(四) 新疆消遙遊Part1 史上唯一騎乘越野摩托車 橫跨歷史絲綢之路全記錄
新疆消遙遊
史上唯一騎乘越野摩托車
橫跨歷史絲綢之路全記錄
「兩千多年來,無數在沙漠、草原甚至高山上的男人,都抱著各種夢想縱橫絲路,成就他們的傳奇。」
語自一個地球-絲路遊戲
新疆的「疆」字,其實就是代表這個地方,首先疆左邊的「弓」字,代表了新疆綿延幾千公里的邊境;弓字下的「土」字,是代表清末年間,以不平等方式割讓給俄國屬於新疆的42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再看疆字右邊的三橫,代表了新疆境內上、中、下的亞爾泰山、崑崙山及天山山脈。最後的兩個「田」字是代表了天山南北路下;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及北部的準噶爾盆地。
是天災還是人禍?
中國古代經常有蝗蟲為害,但原來今時今日的新疆一樣每年都受到蝗蟲的威脅。根據統計每年受到蝗蟲破壞的面積都超過三千萬公畝,有些比較嚴重的地區每平方公尺的面積就有超過250隻的蝗蟲,破壞了無數的草原和農作物。專家指出,由於蝗蟲必須在裸露的土地上才能產卵,而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植物受到破壞,水土流失,使得草場退化的情況日益加重,裸露的土地越來越多造成蝗蟲繁殖的土地增加,造成情況越來越惡化。
新疆政府為了對抗這些蝗蟲決定在各地大量飼養雞、鴨及粉紅椋鳥等這些蝗蟲的天敵。當蝗蟲來襲時,用五萬隻雞鴨所組成的陸軍,以及十九萬隻粉紅椋鳥所組成的空軍,將蝗蟲打的落花流水,以保住192萬公畝的農地,效果肯定比用農藥還好。
風俗民情大不同
這回小齊一行人來到了新疆吐魯番的吐峪溝麻扎村,這個地方是保存維族同胞最完整的村落,比西元還要早,共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麻扎村其實是維吾爾族的古村落,聽說他們的祖先是唐朝非常有名的回鶻,之前介紹過的肅南裕固族可以算是他們的遠房親戚。而麻扎村在維吾爾語中指的是「死胡同」,所以裡面有很多像是迷宮一樣的大街小巷。深怕迷路的小齊要先去拜訪當地的一位克尤木先生,但是克尤木先生不太會說普通話,所以另外有一位阿不都先生擔任翻譯的工作。在拜訪人家之前還是要先了解維族的一些禮貌風俗和禁忌,進門的時候第一步一定要用右腳,如果用左腳進門可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有可能會被主人掃出家門。
伊斯蘭教信徒的聖地
到了克尤木先生家時,所有人齊喊「一、二、三」,一起用右腳跨入,場面十分逗趣。克尤木先生表示,吐魯番夏天時氣溫都高達四、五十度,所以當地人一般都習慣將涼爽的庭院當作睡房,甚至會直接就在門口鋪床;冬天最冷可達到零下二十度,雖然沒有下很多雪,都是寒風刺骨的乾冷居多,所以屋內還是要有取暖用的暖爐。新疆的極端天氣,果然不是普通人能有辦法適應的。
其實自從一千年前,伊斯蘭教開始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新疆維吾爾族的祖先已慢慢開始由人改信伊斯蘭教,加上長久以來和中國文化的相互融合,據說現在回族的清真寺都會採用中式的建築,維吾爾族人則比較喜歡到傳統阿拉伯建築風格的清真寺朝拜。
之後小齊也到當地造型特殊的伊斯蘭教聖者及受人尊重的長者的墓參觀,所以這個村落有很多穆斯林來此朝聖。這個只住兩百戶人家的維族古村每逢伊斯蘭教的大時大節,可吸引數以萬計的信徒來到清真寺前朝拜,場面肯定壯觀。
害人者人恆害之
終於到吃晚餐的時間了,可是按照這裡的規矩左手是不可以使用的,而重點並不是用哪隻手,而是飯菜才剛做好,徒手下去抓會有點燙,但是大夥已經餓得前胸貼後背,顧不得形象狼吞虎嚥吃了起來。主人家並沒有和小齊們一起用餐,原因是他們現在正值伊斯蘭教的齋戒月,所有的教徒在下山前都不能吃東西和喝水。尤其是夏天,他們每天要在半夜四點吃早餐,然後一直等到晚上十一點太陽下山之後才可以再次進食,雖然相當辛苦,但他們仍然樂此不疲。飯後克尤木先生還送給了小齊一頂維吾爾族的傳統小帽當作紀念品,小齊還開玩笑地說:「騎車戴這個就可以不用戴安全帽嗎?」
晚上睡覺前小齊本來想捉弄一下華哥,結果弄巧成拙,小齊幫華哥在房子外鋪好床請華哥到外面睡,沒想到華哥說房子裡面有總統套房要睡屋內,只好留下孤單的小齊在外面獨自唱著:「寂寞男孩的蒼蠅拍……。」華哥一行人在天還沒亮就準備出發,打算留下獨自在外面熟睡的小齊,整個就是被反將一軍啊!
離開甘肅之後,小齊一行人正式踏入新疆,據說以前所以以這個名稱代表西域,其實是因為滿清自立國之後,足足等了兩百年才將西域地區納入版圖,為了紀念這片新得來的土地,所以將西域改名為新疆。
這房子外面還有其功能解說,應該是避暑之用。
當地人家其實都相當好客,非常好相處。
小齊在路上正向一位小男孩詢問麻扎村的位置,沒想到小男孩剛好住在麻扎村。
大陸許多偏遠地區的地標都是用石碑來標注,新疆吐魯番的吐峪溝也不例外。
小齊和華哥接受克尤木先生一家人熱情款待,只是桌上那個當地傳統的餅真是硬到不行。
滿臉無奈的小齊自己睡在外面,本來是享陷害華哥的,真是「害人之心不可有」啊!
在這古老的村莊中巡禮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原來真的有「火焰山」
位於新疆的吐魯番盆地,屬於典型的大陸性乾旱荒漠氣候,全年平均溫差極大,最熱的夏天幾乎每天都超過四十度。人說這裡會這麼熱是因為吐魯番盆地位於海拔一百米以下,情況就像是在鍋子裡一樣,令這裡長期積壓著熱空氣無法驅散,即使有下雨最後也因為地面海拔太低在半空中就已被蒸發。
大夥一大早就來到這個傳說中「火洲吐魯番」熱中最熱的「火焰山」,挑戰人類的耐熱極限,當天的天氣已經快要高達攝氏50度了,聽說到達山頂上時溫度會更高,這個傳說蘊藏大量燃燒煤礦的山脈,將是這整個旅程中最艱難的挑戰。爬到半山腰時大家已經氣喘如牛、汗流浹背,雖然可以看到壯觀的火燄山全景,不過小齊說下次如果他在想出這種餿主意,麻煩大家要阻止他不要再做傻事。不過「看到這些樓梯不走,又很不甘心」,雖然全身的肌肉及大腦傳出的訊息都是放棄吧,但是大夥看到山頂上的風景之後又表現出「不上來你會後悔,上來了你會後悔一輩子!」的表情,真是讓人一頭霧水。
小齊秉持著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原則,要在最炎熱的山頂上試試傳說中的「沙漠煎蛋」。在攝氏56度的高溫下,雖然最後證實只能煎出半生不熟的蛋,但也成功導正了傳說中火焰山煎雞蛋故事存在的謬誤,真的是謠言止於「智」者啊。
一行人下了山之後馬上前往「浴足店」去讓人按摩舒緩一下全身運動過量的肌肉,大夥打打鬧鬧玩得不亦樂呼。
吐魯番的水果之王
吐魯番沿路有很多像蜂窩一般很多洞的房子,基於旅行者求知的本能,決定走近點看清楚。問了當地人之後才知道這原來是曬葡萄乾的場地,進到屋子裡一看,成串的葡萄琳瑯滿目相當壯觀。據葡萄園主人表示,製作過程要完全從生葡萄變成葡萄乾需要三到四十天,大約是一個月多一點的時間,現場還有一種方法是直接攤在地板上利用陽光曝曬,但會屬於「熱性的」。放在屋子裡陰乾的葡萄則會保留其原色,屬於「涼性的」。因為費時又費力的關係,所以葡萄乾的價格會比新鮮的葡萄還要貴。沒想到這裡頭這麼多學問,真是隔行如隔山啊!筆者也查證了這一點,吐魯番葡萄乾價格高級的一公斤要將近三十塊人民幣,真是價值不斐。
山不轉路轉 路不轉人轉
雖然吐魯番盆地非常酷熱,一年只有16毫米的降雨量,但由於地形就像一個鍋子,所以每年夏天附近高山的雪水都會滲入戈壁,再變成地下水流向盆地中心的吐魯番。為了有可有效控制地下水流向自己的村莊,所以吐魯番人會先在高山附近發掘,尋找出近百米深的地下水源,然後按著自己村莊的方向,每隔一段距離開鑿一個名為樹井的水井,引導暗渠內地下水的流向,由於整個地形走向是由高至低,所以挖掘樹井的地層就會越來越淺,如是者不斷開鑿,直到自己所在的村莊之後,便會引水到地面成為名渠,流經家家戶戶的門口,供應給村民使用,而這也就是坎兒井的由來。
小齊興致勃勃下到坎兒井內一虧究竟,而華哥卻因為防水衣穿不下而選擇自願留在上面顧車。中間還發生了梯子斷掉的小插曲,不過大夥還是沿著地道內前進,一點兒也不擔心。小齊也問了當地人鑿井時如何才不會挖錯方向,其實方法很簡單,首先工匠會每三人分成兩組,然後在決定好村莊的方向後開始在各自決定的位置挖掘樹井,待挖好之後兩位工匠會先留在樹井的底部,在地面的另一位工匠會拿出兩枝頭尾連接麻繩的木棒,以對村莊的方向為根據將其中一枝木棒丟入洞底,由於兩枝木棒是平行的關係,所以底下負責開鑿的兩位工匠便不會挖錯方向,直到兩個樹井的地道打通為止。樹井底下也會種植一些樹木,讓樹長出洞口的主要目的是識別,避免在夜晚時人們不小心而掉進洞裡,在地面上看來就像一排整齊劃一的樹牆。
為了確保辛苦挖出來的坎兒井地下水不會被山上沖下來的泥土淤塞,所以定時會有工人進入地下水道挖走裡面的淤泥和碎石,而這坎兒井的全長共有五萬多公里,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所創造的水利工程真的是相當不容易。
小齊在坎兒井地下水道走了一個多小時終於看到出口,這也是坎兒井明渠的開始,許多房屋都沿著渠道建築,而當地主人家也熱情的請小齊吃用坎兒井灌溉出來的葡萄,果然印證「辛苦的付出才有甜美的果實」這句話的真諦。
看到這照片不得不讓人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火焰山上真的有牛魔王?
鐵扇公主,已經很熱啦!別再扇了!
附近炎熱的環境從這塊告示牌上就可窺其一二。
大家的表情就知道這是一場硬戰,才到半山腰而已耶!大夥加油啊!
從這個角度看火焰山只知道它是由無數的階梯所組成,並不知道山頂在哪裡。
沒有過不去的火燄山,但有無數過不去的人。
從兩位的表情上證實「不上來你會後悔,上來了你會後悔一輩子!」。
這壯觀的葡萄牆平常可不是要看就可以看得到。
小齊和華哥也爭相和這眼前難得的景象合影留念。
小齊受不了這些葡萄香氣四溢的誘惑,現場就直接拿了一串下來「試吃」。
當地的主人家招待大夥吃一頓葡萄大餐,現場氣氛熱絡。
這些是在廣場上用曝曬方式的葡萄,感覺就沒有室內的可口。
小齊和華哥兩個人一開始還為地上出現的這個大洞疑惑半天。
下到洞中的小齊,咦……華哥呢?原來是沒有大尺碼的褲子可以穿而沒法下去啦!
整個水利系統聯繫整個村落的生命安危,所以特別受重視,定時會有工人進入地下水道挖走裡面的淤泥和碎石。
人為破壞真的會禍遺子孫
自古以來,吐魯番人便和驢子相依為命,這種力量大又肯做事的動物幾乎成為吐魯番人居家旅行的必備良伴。不過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已經很少用驢子耕田拉車做牛做馬。至今吐魯番純種的黑毛驢子已剩下四千多隻,反而成為了受到國家保護的動物,終於是「媳婦熬成婆」,有好日子過啦!
這天小齊和華哥特地來拜訪這戶專門養驢子的人家,主人家正準備讓驢子拉車到高昌故城,小齊和華哥乘坐這種傳統的交通工具遊故城,真是相當有味道。沿路聽主人說這裡的驢車也有排班表,不僅上班的時間穩定,超時工作也有補貼,真是一頭有尊嚴的黑驢!
根據記載,高昌這個綠洲自西漢派兵來屯田開始,這裡便一直有人居住,直至西元四百多年還有人在這裡立國建城,稱為高昌國。高昌故城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後來雖被唐朝滅亡,但還是有很多外族入侵再把它佔據然後重新建設,雖然一共經歷了幾個朝代,但到現在還是荒廢了
可能歷代高昌王都對宗教非常有興趣,所以當年這裡可以說是神佛滿天,印度的佛教、中國的道教、歐洲的基督教、波斯的祆教以及摩尼教。摩尼教即是《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所代表的明教,也曾經在此流行,真是「寺廟比便利商店還多」。而有些看起來不是很純正的伊斯蘭教風格,是因為當時的高昌經濟繁榮、都市發展得很快,有很多外來的宗教都會來到這裡傳教,導致許多宗教都有些混淆。而後來被一些外來的侵略者、冒險家或異教徒大肆破壞,拿光佛像,才會使現在的牆壁看起來都空空的,甚麼也看不到。
充滿建築美學的圓頂式古蹟
小齊進到了一棟露天的建築物裡,才知道相傳唐三藏到天竺取經,經過高昌城的時候認識了高昌王,兩個人感情非常好,並且還成了結拜兄弟,高昌王邀請唐三藏在這個大佛寺裡講經一個多月。可惜小齊當時參觀內部已用鐵欄杆隔離開了,經過了解後才知道原來真正的古蹟只有鐵欄杆後的部份,其餘部份是後來修復隊按照苦法修建完成,大佛寺為圓頂式建築,整體牽涉到建築學及物理的力學原理,甚至還有拱橋的建築方式。在故城內其實修復隊還有很多地方會定期進行維修,想當然也是用最傳統的方式進行修復,要不然我們眼前的古蹟早已一點都不剩。
這是當地住家的門牌,相當有特色,但小編真的不了解裡面文字的內容。
主人很照顧他的驢子,每次上工之前都會幫驢子梳洗一下。
表情相當討喜的華哥,幫人家拍照連安全帽都懶得拿下來。
大夥都相當佩服驢子這種力量大又肯做事的精神。
坐在驢車上享受的小齊,相當愜意。
接下來會有什麼樣的挑戰在等著他們呢?敬請期待下一期的「任賢齊的絲路冒險日記」。
在比較傳統的農村中機械及動物的交通工具,會同時在主要道路上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