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全台許多停車需求大的地點周邊常見機車數量超越停車格數的狀況,北市府有意要將機車格的寬度縮減,不過台北市議員徐巧芯認為如此只是治標不治本,在2月15日下午邀請台灣機車路權促進會與台灣交通安全協會集思廣益。

依據各地方法規的停車空間設置要點,和交通部的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190條,現行的機車格尺寸規範為長2~2.5公尺,寬1~1.5公尺,實務上會根據路段、地形、寬度等環境因素,針對尺寸、設置方向等做變化。另外若是北市府要變更機車格劃設的尺寸,則需從地方提升至中央層級由交通部修改法規,否則將是不符規定的機車格。

 

為解決機車格常見一格多停的狀況,北市府提出將機車格寬度縮減至70公分的構想。根據本刊資料,即使台灣有許多小型速克達,也有約一半的市售機車寬度超過70公分,北市府提出的70公分寬度可能僅有考慮車輛本身,並沒有考慮到騎士停車時下車、架車和進出停車格所需的空間,縮減到70公分實在不太適合,各國停車格的寬度也絕少小於100公分;但絕大多數的摩托車,包含多數的大型重機,寬度都在100公分以內,換句話說也就是現行的機車格大小,其實是能容納包括大型重機在內的絕大多數摩托車,重點在於如何讓民眾能落實一車一格。

 

北市府在松山路135、141號前,與忠孝東路四段43號、53號前,各施作35格和29格寬度縮減至70cm的機車格進行實驗,並在松山路的試辦機車格內設置輪擋,測試是否能促使民眾落實一車一格,不過據MotorWorld編輯部實地考察,現場的停車品質完全沒有改善,而且125cc以上的車款很容易有超出格線的問題,輪擋高度太低讓騎士難以察覺,位置與騎士落腳位置太近也有絆倒騎士的疑慮。隨著市府推動機車格全面收費,徐巧芯議員認為應該提供相對應的停車空間和品質,台灣機車路權促進會、台灣交通安全協會與徐巧芯議員都認為維持現有的機車格尺寸,並將輪檔設於機車格之間靠近路緣石處,甚至是更高的阻隔設施,也許模仿日本整合具有鐵鍊或鋼索等收費設備,會是比較可行的實行一車一格的方式。

 

機車格多車共用的問題根本原因就是停車位需求太大、供給又嚴重不足。全台停車設施和告示系統等,幾乎全都是為汽車所設,機車少有路外停車場,多是路邊停車格,在捷運站、火車站甚至是公車站等大眾運輸場站周邊的停車空間也相當缺乏,民眾只好塞滿車站周邊的巷弄,找車位要花費許多時間,還可能被開罰,加上大眾運輸工具不見得比較省錢還可能花更多時間,乾脆直接騎車開車到目的地還比較省事,連帶的也使得民眾使用大眾運輸的意願下降,與政府推動大眾運輸減少私人車輛上路的理念背道而馳。全世界的大眾運輸工具都會有鞭長莫及的區域,無論如何都還是會需要與其他私人交通工具配合,國外的車站周邊也大多會設置充足的停車空間供民眾轉乘使用。

 

長久以來政府將機車其定位為庶民的代步工具,150cc以下機車免牌照稅、白牌機車許多地方停車免費等等政策,皆是出於此觀念,但這種「特權」、「施捨」的父母官心態,對機車的種種限制總讓人認為機車是上不了檯面的偏門交通工具,例如禁止行駛高速公路、快速道路,和世界少有連平面道路都處處禁行機車和強制兩段式左轉等等,像是蘇花改或南迴改等等為安全而建的公路也完全沒有將機車考慮在內,最近甚至傳出剛完工的新高雄火車站安排的臨停接送區只給汽車,完全沒安排機車的空間,也絕少教導民眾自行判斷和選擇其用途,並為自己的選擇和判斷負責。許多機車騎士支持使用者付費,每年也都按時繳稅,隨著近年大型重機逐漸風行、路權也逐漸向國際看齊之時,期望政府也能放手給機車騎士更完整的權利,也跟著民眾與世界各國一同學習更優良的交通安全與駕駛觀念,讓台灣民眾的駕駛邏輯回歸世界通行且直覺的左轉靠左、右轉靠右原則。最近桃園市與新北市都在市內多處試辦塗銷禁行機車,也得到事故率降低的成果,而在內側車道解禁後,許多機車路權團體長期以來爭取將車種分流改為車向分流,並將兩段式左轉改為不強制也變得可行,期望在未來能夠一步一步地邁向國際級的機車行駛環境。